高万里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党中央、国务院在世纪之交作出的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西部地区在新的起点上抢抓历史机遇,推动跨越发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有着重大的现实和历史意义。特别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中,提出了“六个更加”的指导思想,强调了“六个坚持”的基本原则,规划了“三上台阶”“两步走”的战略目标,明确了“九大主要任务”,为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勾画出了宏伟蓝图,对西部给予特殊性、差别化政策优惠,其支持力度之大、含金量之高,是历史少有的。
我主持农牧厅工作期间,在实践中根据山、沙、川不同地区自然禀赋,大力实施分区推进、分类指导、扬长避短的发展战略。北部引黄灌区,利用土壤肥沃、灌溉便利、基础较好的优势条件,发展优质粳稻;利用贺兰山东麓独特小气候,发展优质酿酒葡萄;发挥千年栽培习俗和水土优势,发展了以中宁原产地为核心区的优质枸杞;利用河套地区湖泊湿地资源,发展淡水养殖;利用丰富的饲草料资源和适宜的气候特点养殖奶牛。中部干旱风沙区,发挥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无污染的优势,在戈壁荒漠上,建成了旱作节水硒砂瓜基地;利用干旱荒漠草原,结合封山禁牧和舍饲圈养,发展肉无膻味的优质滩羊肉牛,拉动了清真肉品和羊绒产业发展。南部黄土丘陵区,利用冷凉气候资源,发展优质马铃薯,主产区农民收入的一半来自马铃薯产业,土豆变成了“金豆”;利用不同流域地理气候特点,发展蔬菜、苗木、中药材等,特色产业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
2001年自治区党委、政府出台了《关于推进乡镇企业“二次创业”的决定》。从2002年到2005年自治区财政每年拿出1000万元专项扶持资金,在全区组织实施“2321”行动计划,即重点发展20个自治区级乡镇工业园区;扶持30家利税过500万的重点骨干企业;培育20个乡镇企业产值过4亿元的乡镇和100个有规模的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4年共建成乡镇企业工业园区16个,经济强乡镇20个,二、三产业专业村42个,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145家。2003年以后自治区又相继出台了《宁夏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布局规划》等推进特色优势产业、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等一系列政策意见和规划措施,并成立了由主管农业副主席任组长,农牧、发改、财政、科技、林业、扶贫等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农业产业化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农牧厅,分年度制定发布扶持特色产业发展的政策意见及实施细则。通过政府引导、市场带动和科技引领,促进土地、资本、装备、人才、技术合理集聚。突出发展枸杞、奶牛、清真牛羊肉、瓜菜园艺、马铃薯、优质粮食、淡水鱼、葡萄、苹果、红枣、农作物制种、优质牧草、中药材等13个特色优势产业,促进了农民增收。从被动抗旱到建立抗旱增收长效机制,覆膜保墒、集雨补灌旱作节水农业开始发展,扬黄补灌高效节水农业从无到有。从注重生产环节到产业全程构建,突出生产、加工、流通各环节的有效衔接。着力做好“做大基地、做强龙头、做活市场”三篇文章,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同时,坚持提质、扩量、增效并重,优化产业基地布局,发展设施种养殖业。围绕特色产业,构筑龙头企业集群,发挥集群效应和互补优势,提升农产品加工增值水平和综合效益,形成产地市场、批发市场和终端消费市场相衔接,农资供应、产品销售相配套的市场体系。宁夏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农村基层科技服务体系改革。坚持一手抓“当好农民”的培训,一手抓“不当农民”的培训,促进农民“二次分工”,减少农民,富裕农民。坚持走举龙头、连农户、进市场、化风险的路子,大力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增强服务能力。
2003年,宁夏率先在全国实行了全省域禁牧封育。2005年,在全国提前一年免除农业税,中央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在宁夏得到了坚决贯彻执行并有所创新。自治区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农业特色产业和产业化发展的规划和政策意见。明确了一个目标:以农民增收为核心;确立了一个基本思路:突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农村经济实现了“五个转变”:一是从“两分法”到“三分法”,使农业区划更加科学;二是从重生产抓粮食,到抓特色抓产业化,使农业优势更加突出;三是从“盯着饭碗种养”到“盯着市场经营”,使农业效益更加明显;四是从传统低效到“一特三高”,使农业发展前景更加广阔;五是从规模扩张到集群发展,使农业发展更具活力,形成了“三区十三带”的产业发展格局。“三区”包括:引黄灌区现代农业示范区、中部干旱带旱节水农业示范区和南部山区生态农业示范区。“十三带”包括:枸杞、清真牛羊肉、奶牛、马铃薯、瓜菜、优质粮食、淡水鱼、枸杞、葡萄、红枣、农作物制种、优质牧草、苹果、中药材产业带。
首先,我们围绕特色优势产业,推进产加销深度融合。组建了33个特色产业技术服务专家团队,开展新技术试验示范132项,指导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基地122个,蹲点指导家庭农场300家,遴选发布了2014年主导品种79个、主推技术65项,开展农业重大技术推广项目28个,鼓励农技人员创办、领办、承包经营农业实体1038个,启动实施农业新品种选育“十大专项”,全区农业科技入户率达到80%,科技贡献率达到56%。粮食、奶牛、肉牛、肉羊良种化率达到92.9%、100%、55%、90%。培训职业农民3万人,认定职业农民5000人,培训基层农技骨干2000名。
其次,是积极推进作物品种、栽培技术和机械装备集成配套。全区机械作业服务面积达到500万亩以上,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达到67%。同时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村村有信息服务站。全区101家龙头企业建立了专门的研发中心,其中省级20家,龙头企业中从事科技研发的人员2331人,从事农技的人员3578 人。建成19个农业部定点农产品批发市场,53个产地批发市场;培育农业商标、品牌300多个,其中“中国驰名商标”21个;认证无公害农产品841个,无公害产地120个,绿色食品148个,有机农产品41个,取得农产品地理标志证书48个。目前,全区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各类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分别达到620家、 2.75万户、870家和4149个,带动全区55%的农户从事有组织的产业化经营。全区共建设农产品加工业园区30个,园区内入驻企业835家,从业人员4.7万人。截至目前,全区土地流转规模经营面积已达257万亩,占全区土地承包面积的23.1%,龙头企业和科研单位推行合作式、订单式、托管式、承包式等社会化服务模式,强化了种养基地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的推广应用。
第三,不断深化对区情的认识,坚持生态优先、可持续发展,坚持稳定粮食、发展特色,坚持因地制宜、分区指导,以特色扩优势、创品牌、增收入,走出了一条符合宁夏实际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粮食生产连年丰收,人均占有量多年位居全国前5位;农民收入连续多年实现两位数增长,连续6年快于城镇居民收入,特色产业区域板块基本形成,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86%。民生水利成效突出,解决了288万群众的饮水安全问题;节水型社会建设全面推进,水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年均少引用黄河水5.7亿立方米。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森林覆盖率由10年前的8.4%提高到13.6%,草原植被覆盖度由35%提高到62%,湿地面积由285万亩增加到310万亩。美丽乡村建设全面推进,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村综合环境和民生事业持续改善,为全区改革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2014年草畜、瓜菜等特色产业发展强劲,规模、产量、产值同增,对农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6%。真可谓:西部大开发,农业大发展。
作者简介:高万里,时任宁夏回族自治区农牧厅厅长、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