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重大决策,宁夏成为了西部大开发的主战场之一。为抢抓历史机遇,实现全区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自治区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做了大量的工作。其中,解决中南部山区严重缺水现状,使中南部山区脱贫致富,更是自治区党委、政府着力解决的重大民生难题。作为宁夏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勘察创新团队的带头人,宁夏地矿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专业领域的首席专家,我与水文地质队员承载着为推动宁夏经济社会发展、改善群众吃水用水条件服务的历史使命。
饮水问题 牵动各级领导的心
宁夏西海固地区自然条件严酷,十年九旱,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极差,特别是饮水困难牵动着中央领导人的心。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同志先后3次来到宁夏干旱带视察,十分关注宁夏中南山区的缺水问题。他语重心长地说:“地矿部门要在贫困地区多找水、多打井,促进农民多打粮,要把为贫困山区扶贫找水打井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抓好,为干旱地区群众脱贫致富多做工作。” 国家相关部委的领导也非常关注宁夏的缺水问题。
2009年5月14日,时任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副部长汪民来到中宁喊叫水乡考察扶贫打井项目。期间,徐部长向我仔细询问了几个问题,他说:“抽水试验做了吗?矿化度是多少?是先上的电法吗?”我回答说:“我们先把区域情况搞清楚,注意在构造带上找水。”徐部长说:“真不容易,你们真是找出经验来了。要让经验上升至理论。”这番话至今我记忆犹新。在上流水村土塘社,徐绍史部长动情地说:“乡亲们,党中央、国务院时刻都在牵挂着你们。国土资源部与自治区党委、政府认真贯彻中央的部署,制定了找水计划。请你们放心,我们会找出更多的水、更好的水,争取早日解决这个地区的缺水困难。”面对现场找水的工作人员,他指出,希望广大地质职工以此为新起点,把为贫困山区扶贫找水打井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抓好,为干旱地区群众脱贫致富多做工作,再立新功。
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解决宁夏缺水难题被列入了国家、自治区相关部门的重要议事日程,并开始着力推进。同时,也为我们这些从事勘查找水工作的地质人员提供了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新一轮勘查找水战役拉开帷幕。
抢抓机遇 重振勘查找水雄风
2009年5月,国土资源部和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在银川签署了《合作构建国土资源科学发展新机制,共同促进宁夏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协议书》(简称“513”协议)。作为带头人,我及时编制了《宁夏地下水勘查规划》及《宁夏地下水资源勘查实施方案》,进一步细化了宁夏中南部干旱带扶贫找水任务,为尽快解决人畜饮水问题,保障饮水安全奠定了基石,对宁夏基础地质工作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
2010年10月, 宁夏地矿局提出了“重振勘查找水雄风”。局长徐占海在第10次局务会议上,作出了“扎实开展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大学习活动、重振宁夏勘查找水雄风”的战略性部署,指出宁夏地矿局作为自治区勘查找水的主力军,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要进一步发挥全局专业技术和基础资料优势,按照中央、国土资源部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的要求和“优先能源矿产、主攻水资源、立足金属矿产、拓展优势非金属矿产资源勘查”的找矿工作部署,全面加强地下水勘查工作,突出中南部干旱带、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和黄河金岸三个重点地区,积极争取项目,努力缓解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水资源约束的瓶颈,重振找水雄风。作为宁夏地矿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专业领域的首席专家,我带领水文地质队员认真贯彻落实战略性决策,并按照局党委的要求,全力以赴组织强大技术力量编制宁夏地下水勘查十年规划及实施方案,围绕自治区重点建设项目、生态移民、饮水安全工程、民生工程等重点,从水资源现状、面临的问题、工作方案、未来展望及具体措施等方面全面实施自治区地下水勘查工作,靠着坚忍不拔的毅力,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先后在宁夏中南部地区实施宁夏中南部严重缺水地区地下水勘查与供水安全示范、宁南宁东地下水勘查项目探采结合井配套工程等4个项目;实施探采结合井68眼,配套77眼(其中包括宁东项目16眼),总出水量5.33万立方米/日,可解决中南部严重缺水地区近25万人的生活用水问题。在沿黄经济区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实施水文地质勘探孔13眼,总钻探进尺2959米,其中,灵武市滨河新区实施2眼大孔径辐射井,并在卫宁平原圈定了2个富水地段。在宁东能源基地地下水勘查中,完成水文地质探采结合孔26眼,钻探总进尺8470米,总出水量2.49万立方米/日。其中,可饮用水量1.5万立方米/日,解决12万人生活饮用水问题。提供灵武大泉、盐池骆驼井、陶乐地区等3处供水有利地段。在生态移民安置区勘查找水中,完成探采结合井65眼,钻探总进尺11652米,总出水量5.46万立方米/日。其中,实施完成了59眼井的改水配套工程,解决了全区65个移民安置区,15.5万移民的生活饮水问题。
勇担重任 寻觅水源造福百姓
针对宁夏南部严重干旱缺水的现状,我们以广义构造控水研究为切入点,从宏观上分析构造对宁夏中南部地区地表水系展布和对地下水运动规律的控制作用。在此基础上,从狭义构造控水观点重点对深大断裂的导、隔水能力进行研究,从而基本查明了研究区蓄水构造类型、含水岩组、储水盆地分布和地下水的循环演化规律,为区域地下水系统划分奠定基础。
通过认真细致的研究,先后在固原县黑城苦咸水区找到成片分布的淡水资源,结束了当地群众祖祖辈辈吃窖水及苦咸水的历史。在历来被认为没有可饮用水源的罗山西麓红寺堡地区发现了一“储水断陷构造”,提交了一处B级允许开采资源量达3万立方米/日的集中供水水源地,使得红寺堡20多万移民喝上了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的自来水。在固原东部炭山乡炭山山顶上成功打出一口甜水井,被村民誉为“亘古第一井”。在“南北古脊梁”地区彭阳段打出了水量丰富、水质优良的深部灰岩裂隙溶洞水(富含锶元素矿泉水),实现在深部灰岩裂隙溶洞水勘查找水重大突破。在海原县南华山东麓地区找到了大面积分布的淡水含水层,从而长期稳定地解决了当地群众的人畜饮水困难。在中卫香山南麓发现了断裂构造带含水岩组,找到了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的地下水,解决了海原县兴仁镇及周边群众饮水困难。
2009年6月,宁夏地矿局实施了宁夏中南部缺水地区勘查找水示范井工程,彭阳县草庙、中宁县喊叫水乡土塘村、海原县三河镇戴店村示范井项目,为解决宁夏中南部严重缺水区饮水困难以及新农村建设饮水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
2010年4月,我国西南部分省区发生大旱,宁夏中南部更是百年不遇大旱年。宁夏地矿局党委想政府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在“宁夏中南部严重缺水地区地下水勘查与饮水安全工程”项目资金尚未拨付的情况下,自筹资金200万元,快速行动,立即在我区中南部严重缺水地区实施抗旱找水应急打井工程,分别在严重缺水的固原市原州区河川乡、中宁县喊叫水乡、海原县西安乡安排三项抗旱应急打井工程,在同心县王团镇安排了一项改水示范工程,以解决中南部严重缺水地区群众饮水问题。9月15日,随着同心县王团镇苦咸水改水示范点和中宁县喊叫水乡套门沟供水井竣工并移交当地政府,中南部严重缺水地区抗旱找水应急打井工程圆满完成。三眼机井总出水量3000多立方米/日,可解决当地及周边近4万人和2万头牲畜的饮水问题及周边林地的灌溉用水。同心县王团镇苦咸水和高氟水淡化示范项目,通过改水设备将溶解性总固体5.57克/升、氟化物含量1.55毫克/升的苦咸水和高氟水处理后,溶解性总固体小于0.5克/升、氟化物含量小于0.5毫克/升,水质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该示范点每日可处理获取淡水240万方,可解决6000人的饮水问题。改水示范项目的顺利竣工,开辟了我区解决苦咸水和高氟水地区群众饮水问题的新途径。
不畏艰难 让群众喝上“甘泉”
红寺堡是宁夏回族自治区扬黄扶贫工程确定的第一期开发地区。1996年初,自治区计划先行开发水浇地75万亩,安置移民40万人,新建县城一座,设乡(镇)14个,中心村100个。如何满足大量的施工用水和数万建设大军的生活用水以及新建县城的供水,是亟待解决的一个关键性难题。
当时,有专家断言该地区没有符合国家标准的饮用水。可我们偏偏不信这一说法。组织水文队员收集区域地质、地质构造、水文地质、物探、钻探等各类已有资料,认真分析研究,从中找出对水源勘查区有用的信息,并带着这些信息进行水文地质实地调查。由于调查区多是土路和山沟,加之车辆陈旧,每次调查回来,地质队员身上都是汗水和尘土“搅拌”的泥水。尤其在荒无人烟的大罗山西麓,水文地质队员带着水和干粮见沟就下,不管多深多险的沟都不错过,因为只有在沟底才能找到地下水的排泄露头,才能找到满意的地层剖面和岩石露头,才能有效地观察地层岩性和地质构造,才能综合判断地下水的水量、来源和去向。期间,最艰难的就是当带去的饮用水喝完时,看着身上背着的辛苦采集的整瓶化验水样,只能用舌头舔着干裂的嘴唇望水兴叹,却没有人因干渴去动用水样。功夫不负有心人,在通过对674平方千米地域的勘查,最终探明了一个地下水日开采量达3万立方米,可持续开采30年的优质生活饮用水基地。
一些地质专家们在得知这件事后感慨地说:在这片高氟荒原能找到优质水源地实属奇迹!但他们却不知道这份成绩背后是水文地质队员付出常人难耐的艰辛得来的!
2011年,“9+1”联创齐争暨打井项目启动。宁南作为扶贫找水点之一,初步确定了100多口井位。由于当地复杂的水文地质条件,要成功打出一口井却是一种挑战。为保证每口井眼的出水量。我身为该项目指导,带领水文地质队员冒着风沙、顶着骄阳、攀山越岭,逐一对井位进行实地探勘,最终成功确定了所有井位,为当地百姓能尽早喝上甘泉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当确定的井位打出水时,百姓端着清澈的泉水,心里早已乐开了花,纷纷用不同的方式表达着感激之情。西吉县硝河乡中小学校长谢国剑满脸笑容地说:“咱学校1100多名师生有水喝了!太感谢你们了!”原来,当地很少下过大雨,平时用水仅靠一口20世纪70年代打的浅水井和水窖囤积雨水,如遇特别干旱时期,学校只能掏钱买水。
“过去一直没水么,连去年实行营养午餐,我们学校还是因没水解决不了,每天只能从远处拉水,勉强保证做饭,孩子们吃完饭拿个小布子把碗一擦就算洗了碗了。这次不仅有水了,而且水龙头一直接到灶房里,可把娃娃们乐坏了。” 该校校长谢国剑高兴地用手指着接到学校食堂灶房上的水龙头再次合不拢嘴地说。
类似这样的事情真是举不胜举。彭阳县红河乡宽坪西村位于河谷地带,辖区内近2000人长年饮水困难,几乎家家备有水窖。有的人家挖有浅层水井,但是水质又苦又咸,如果遇到天气稍微干旱,连这点苦咸水也吃不到。为有效解决靠天吃水的问题,我毅然带领技术人员赶赴当地立即开展工作。经过实际勘测、研究分析,最终找到了富水带,并经过水文地质队员40天的努力,打出了深352米、日出水量达2163吨的优质水井。
如此大的出水量让在场的技术人员也惊讶不已,好消息继续传来,经测定,井水富含锶,已经达到了矿泉水的标准。消息像长了翅膀,迅速传遍了全村,大家扶老携幼,争相一睹这眼井的风采。面对清澈的井水,吃了一辈子苦咸水的老人们眼睛里泛出了激动的泪花。
抽水试验的那一天,现场哗哗的流水声,噼里啪啦的鞭炮声,铿锵有力的锣鼓声,还有人们的欢笑声,交织在一起,飘荡在村子的上空,我深深感受到,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固原市西吉县王垴村地处宁南山区的最偏远处,交通不便,水资源匮乏,群众祖祖辈辈饮用的是没有净化的苦咸水或窖水。当得知情况后,局长徐占海高度关注,立即启动了王垴村井塘结合改造水工程。经过技术人员半年的艰苦奋战建成投用。该工程的竣工不仅使王垴村1470多位父老乡亲彻底告别祖祖辈辈饮用苦咸水的历史,喝上了甘甜的井水,同时也改变了当地单靠地下取水的单一方式,为西吉县西南部地区尤其是田坪、红耀、苏堡、平峰等乡镇改造和利用苦咸水,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保证饮水安全提供了示范。
启用仪式上,村民们团团围在井周围,兴奋地争相品尝井水。48岁的南克军一口喝干了一大碗刚打出的井水,难掩激动地说:“这水真好喝!甜甜的。”源源不断的生命之水,送达的是党的爱民之情,传播的是社会和谐之音,收获的是广大群众的爱党之心。这是宁夏地矿人对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最好的诠释。
不骄不躁 激情永远燃烧不息
找水济困,任重道远。我始终慎重如始,通过辛勤的劳动换来了丰硕的成果。这些年来,我指导或带领水环地质队员,实施水文地质勘探孔190多眼,钻探总进尺达3.9万米,探采结合成井192眼,配套136眼,改水8处,总出水量14.2万立方米/天,解决了近50万人的生活饮水和20万牲畜的饮水问题。
除此之外,还提交了6处城市供水水源地,评价B级地下水资源量15.5万立方米/天,其中,中型5处,小型水源地1处。新发现了具有供水意义的8个含水岩组,可供开发利用的18个富水地段。先后为原州区、彭阳县、同心县、海原县、西吉县、盐池县、红寺堡区七个县(区)探明集中供水水源地8处,解决了数十万城市居民吃水和城市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问题。配合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有关部门,帮助当地政府建立了固原北川地区、西安州洼地、葫芦河河谷平原、南西华山山前带、兴仁洼地、同心红城水和水套及盐池城郊洼地等多处井灌区。
在推进西部大开发的进程中,宁夏地矿局勘查找水团队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优势,认真履行“技术支撑、资源保障、服务社会”的职能,不断实现勘查找水新的突破,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树立了“宁夏地矿”良好的品牌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