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实施危窑危房改造前,南部山区贫困群众居住的危窑危房(民政厅提供)
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自治区主席马启智立刻作出批示:“凡是住窑洞的群众,一律迁出,对建房政府给予适当补助,给贫困农民一个安全的家。”这话听起来颇为“财大气粗”,事实上,谁都知道宁夏经济总量小,生产力水平低,财政自给率低,属于欠发达地区,吃饭与发展的矛盾很大。尤其此事涉及面之广,工程之大,对于宁夏财政来讲,压力太大。然而,住有所居,生之尊严。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建国同志更是高瞻远瞩地指出,将危窑危房改造和正在实施的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全力推进。
2005年,危窑危房改造列入自治区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1月20日,自治区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开展农村危窑危房及社会救助工作检查的通知》;30日,九届人大三次会议上,《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中承诺:“利用5年左右的时间,将南部山区居住在窑洞的农民迁入新建的砖房”;2月3日,自治区民政厅下发《关于开展全区农村危窑危房排查工作的通知》;27日,自治区政府召开第53次常务会议决定,从2005年起,用3至5年时间,每年筹措4500万元,改造8000至10000户,分期分批对南部山区特困灾民居住的危旧窑洞、危险土坯房进行改造。同时决定成立自治区南部山区特困灾民危窑危房改造领导小组(简称领导小组);3月9日,自治区民政厅下发《关于切实做好灾民危窑危房改造准备工作的紧急通知》;4月19日,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发出通知,成立南部山区特困灾民危窑危房改造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领导小组办公室)。
3月的宁南山区,洋溢着浓浓的春意,自治区危窑危房改造工程紧锣密鼓、声势浩大地拉开了序幕。2005年3月21日至25日,领导小组办公室从民政厅抽调人员组成6个调查组,l8名处级干部由厅负责人带队深入基层42个乡镇,144个行政村,采取随机抽样和连片走访的形式实地调查了973户农村群众的住房情况,与县、乡、村领导和有关部门负责人及部分群众代表就危窑危房改造的方法、新房建设标准等进行了认真研究。
4月l8日至20日,自治区副主席刘慧带领政府办公厅、民政厅、财政厅、建设厅、发改委、监察厅等部门的负责同志,再次深入同心、原州、彭阳、贺兰、海原、西吉、泾源等地调研,走访了解困难群众生活生产和住房情况,了解危窑危房改造工作准备情况。24日至28日,民政厅抽调人员组成调研组,奔赴西吉、隆德、泾源、彭阳、原州等地,通过实地调研和召开建设、地震、国土、扶贫等部门及乡(镇)、村、群众座谈会的形式,就救助分类、救助标准、资金措施、建设标准等具体政策广泛征求意见。自治区领导及相关部门的负责同志,经过十多次下乡深入田间地头村舍农家抽查、调研,了解民情、听取民意,与相关部门、乡(镇)村负责人及村民代表座谈,细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并广泛征求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的意见。历时6个月,经过反复考察、论证、修改,相继出台了《南部山区农村灾民危窑危房改造实施方案》《2005年南部山区灾民危窑危房改造实施细则》《南部山区特困灾民危窑危房改造建房标准》《南部山区特困灾民建房图》《县(区)灾民危窑危房改造实施方案和图纸、审核标准及南部山区灾民建房检查验收内容和方法》。
7月4日,南部山区10县(区)的摸底排查共确定危窑13375户,危房25632户。并按照贫困程度分为救助户、扶持户、自救户三类。《南部山区特困灾民危窑危房改造实施方案》规定,根据家庭困难程度、家庭人员构成资助修建2至3间人居住房,每间住房面积在15平方米左右。一般家庭2至4口人,每户新建两间人居住房;家庭5口人或三代以上,每户新建3间人居住房。l口人的家庭暂不考虑建房。政府补助标准为:救助户5000元、扶持户2000元、自救户1000元、残疾困难户9500元;对“三无”特困户实行“交钥匙工程”,让这些特困群众不花一分钱就能住进崭新的砖瓦房。8月5日,自治区南部山区农村灾民危窑危房改造第一次领导小组会议确定南部山区农村灾民危旧窑洞和危险住房改造的主要目标,通过政府救助和生态移民安置、扶贫项目支持及优惠政策等多渠道相互结合,分期分批对南部山区困难群众因洪水、暴雨、冰雹、滑坡等自然灾害造成的倒塌房屋重建,对危旧窑洞危险住房进行改造。每年计划改造8000至10000户,以改造人居危险窑洞为重点。逐步缓解农村困难群众住房困难,改善群众的住房条件,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改变村容村貌和繁荣乡村经济。
危窑危房工程改造的工程质量采取现代房屋建筑标准。新民居的设计由专业机构完成,并制定了统一的建房标准和质量标准,保证房屋的坚固耐用,以抵御自然灾害。规划是灵魂,原则是基础。危窑危房改造规划必须坚持“三个原则”,严把“四个关口”。
坚持“三个原则”。一是坚持规划先行的原则,逐乡逐村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因地制宜,杜绝建设中的随意性。二是坚持适度集聚,节约用地,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以相对集中为主,严格控制宅基地规模,统一进行通电、通水、通路和平整地基的“三通一平”建设,降低成本,节约资源,方便群众。三是坚持安全防震、便于实施的原则。《宁夏南部山区特困群众危窑危房改造建房标准》明确要求新建住房必须为毛石基础、起脊、红砖红瓦、蓝色屋脊、水泥砂浆砌筑三七墙体、混凝土现浇上圈梁。
严把“四个关口”。一是要严把宣传动员关。在宣传动员中一定要把握住危窑危房改造的救助性质。严格按照危窑危房改造条件、改造对象进行宣传。二是严把救助对象审定关。在下一步工作中要对确定的救助对象进一步审定、审核,坚持公正、公开、透明的原则,严格按照“三级审批、三榜公示”的工作程序,把好救助对象确定关口。三是严把建设标准关。在建房面积、建房设计、建房材料的选择上要严格按照标准实施,确保建房质量。四是严把资金发放关。危窑危房改造救助资金,实行危窑危房改造领导小组集体“一支笔”审批。资金下达后,县级财政部门设立专户,实行“专户储存、专账管理”。要严格按照补助资金标准给予补助,补助资金按照工程进度分期、分批社会化发放。
做到“四个统一”。统一设计,以县(区)为单位统一设计施工图纸;统一使用建筑材料,以县(区)统一招标采购建筑材料;统一标识,自治区统一编号,制作安装建房标识牌;统一验收,按建房标准由乡(镇)、县(区)、自治区自下而上逐级逐户进行验收。
尽管工程的实施迫在眉睫、时不我待,工程进度与时间飞逝赛跑,然而危窑危房改造关系到万千老百姓生命财产安全,建房质量就是整个工程的生命线。领导小组在广泛调研、集思广益的基础上,提出质量建设必须严把四关。
严把规划选址关。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规划,坚持规划先行的原则,逐乡逐村进行科学选址、合理规划,用一张张蓝图指导危窑危房改造工作;坚持“适度集聚,节约用地,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按照防震避灾、方便群众、适度集中的要求,严格控制宅基地规模,合理利用土地和水、电、路等资源,统一进行通电、通水、通路、平整地基等“三通一平”建设,以降低成本,节约资源,方便群众。
严把建房质量关。坚持安全防震,便于实施的原则。在民政厅会同建设厅设计的《宁夏南部山区特困灾民建房图》中,明确提出要求:新建住房必须为毛石基础、起脊、红砖红瓦、蓝色屋脊、水泥砂浆砌筑三七墙体、混凝土现浇上圈梁。达到保暖、经济、实用、防震避灾等基本要求,并在住房醒目位置悬挂改造标示。各市、县(区)危窑危房改造领导小组都从建设、国土资源、地震部门抽调人员,成立了质量监督检查组对建房质量进行跟踪监督检查。采取招投标形式,由乡镇负责统一组建建筑工程队,对救助户实行“交钥匙”工程,对扶持户由乡镇与其签订建房协议书,确保严格按照建设标准和施工图纸施工。对用量较大的水泥、砖瓦等材料进行了集中采购,从源头上确保了建材质量。
严把验收关。每年都开展“下百乡、进千村、入万户”的检查验收活动。由民政厅所有厅领导带队,集中时间,按照“一个标准,一把尺子”逐村逐户进行验收。对不符合标准的建房,不兑现补助资金,并限期整改。
严把资金兑付关。建房资金实行财政专户储存、专账管理、专款专用、银行发放。资金使用实行危窑危房改造工作领导小组审批,分期分批兑现,实行“明白卡”制度,将分批兑现的补助资金、以物代资的材料、以奖代补资金等逐项登记,并及时足额兑现到建房户手中,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各级纪检监察和审计等部门全程跟踪监督资金的拨付使用情况。确保资金安全、规范、高效运行。
在严格把持好“四关”的同时,建立责任追究制度,明确危窑危房改造工程各环节的责任主体,把质量责任落实到人。质量监督责任人应按照建房进度填写质量监督记录,各级主管部门和领导小组将定期不定期地对改造工作进行监督检查,从建房选址、材料选购,施工的每个细节上严格按照建房标准实施,坚决杜绝泥土砌墙、不打圈梁等问题,对存在问题跟踪督办、限期整改,对质量把关不严的加大处罚力度。
一切为了人民的利益!不是一句挂在嘴上的口号,也不是一句写在墙上的标语,而是倾注了一片真情的实际行动。10月11日至14日,领导小组办公室检查了原州区、彭阳、泾源、西吉县特困灾民危房改造工作。10月31日至11月3日,领导小组再次对彭阳县、隆德县、西吉县特困灾民建房情况进行了检查。危窑危房改造点到处洋溢着群众朴实的感恩之情,“如果没有共产党,我们这辈子哪能住上这样好的房子!”隆德县山河乡大漫坡村集中改造点,群众自发在新房上刻了“民心”二字表达对党和政府的感谢。
实施危窑危房改造后,山村里的一排排“民政蓝”(民政厅提供)
寒风吹彻,冬意凛然。2005年的冬季,似乎比往年更为寒冷,滴水成冰,但在危窑危房改造工程建设工地上,热火朝天,看着一栋栋崭新的房屋,看着那一双双企盼的眼睛,心里暖暖的。除中部干旱带海原、同心两个县因为缺水而无法施工延误之外,其他县区都按计划完成了任务。其中救助户437l户,扶持户3130户,自救户1099户;改造危窑1690户,改造危房6640户,因灾倒塌房屋重建1370户。2005年至2009年5年的时间,民政厅负责农村危窑危房改造81118户。其中2005年改造8700户,2006年改造7788户,2007年改造15715户,2008年改造23392户,2009年改造25523户。
松木檩子红砖房,
修得美来修得洋。
下圈梁来上圈梁,
村民住上抗震房。
坡屋顶上蓝屋脊,
特困群众笑开颜。
这是一段倾注无限深情的“顺口溜”,是我们走近受救助的贫困户时,南部山区群众唱给民政干部的。
2007年3月,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视察宁夏工作时,在那一幢幢“红砖红瓦蓝脊”的“民政蓝”前,对宁夏危窑危房改造工作给予高度评价,并指示宁夏要认真做好塞上农民新居和南部山区危窑危房改造工作。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听取宁夏工作汇报时,对宁夏危窑危房改造工作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并提出了新的要求。
2008年9月11日,民政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支持和促进宁夏民政事业发展的意见》,提出加快宁夏民政事业发展的6个重点领域,具体支持政策12项,支持项目14类。这是民政部首次针对一个地区发展出台的系统文件,其中特别将宁夏困难群众危窑危房改造工程作为全国减灾安居工程的试点;民政部还多次在经验交流材料和网站上以《宁夏实施危窑危房改造工程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题,向全国推广宁夏经验。
民政部救灾救济司司长王振耀先后六次到宁夏考察。他说:“危窑危房改造,不仅仅是盖几间房子,而是能鼓舞困难群众生活的热情,给他们自力更生的动力和建设新农村的希望。宁夏南部山区危窑危房改造工作,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改造工作中制定的政策措施和形成的工作经验,对于全国农村困难群众住房安全工作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微说:“新农村建设光靠农民自己的力量是不够的。统筹城乡发展,综合考量民生难题,宁夏探索的农民住房保障经验有重要意义。宁夏经验改变了贫困地区原先的演进轨道,跳跃性地获得了抗灾害能力、系统的自主适应性和发展的可持续性。”
2009年6月,财政部、民政部、建设部、国家开发办四部委领导莅临宁夏,深入银川市、中卫市、贺兰县、同心县、大武口区调研后,给予了这样的总结评价:一是坚强的组织领导,有效保障了安居工程的稳步实施。宁夏把这项“民心工程”、“一把手工程”确实 “做到了家”,老百姓非常赞赏;二是明确清晰的危窑危房改造思路,有效保障了工程建设取得明显效果;三是稳定增长的资金投入,有效保障了各项建设任务的完成。做得非常好,难能可贵;四是规范透明的监管措施,有效保障了这项民心工程实现阳光操作;五是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有效保障了资源的集中利用,主管部门牵头,其他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协同推进,实现了资源整合,形成了规模效益。
媒体如此评价宁夏危窑危房改造工程:“它是一项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统筹兼顾、减灾防灾‘拔穷根’的工程。不仅从根本上解决了困难群众住房问题,为建立农村住房救助制度探索了经验,而且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神奇抓手,溢出效益意义深远。”
人间正道是沧桑,天翻地覆慨而慷。宁夏危窑危房改造工程以其示范性、典型性成为宁夏乃至全国关注民生改善民生的一个标志性工程。在如今的宁夏山川,随处可见的“民政蓝”记录着自治区党委、政府实施危窑危房改造工程的历史功绩。那一片片与天高云淡交相辉映的“民政蓝”,已经成为宁夏南部山区大地上最为靓丽、最富感情的色彩!